在大馬學西班牙文─我的印度同學們都是捲舌音的強者。
很熱愛學語言的我,今年二月挑戰了新的目標,學了除了亞洲語系以外的語言─西班牙文(以下簡稱西文)。
我報名了在Mont Kiara的語言中心,每週六早上10點去上兩小時的實體課。我異常地期待,因為是第一次用「英文」學外語。
想起在韓國唸書時,已學了韓文2年,也考過中級檢定,到韓國上課被分到中級班後,直接進入全韓文的環境。殊不知在大馬用「英文」學「西文」真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。
我們的老師是一位是熱情奔放,全身都很colorful的媽媽,她會用彩色珠珠綁頭髮,穿粉紅色長褲,來自墨西哥。
我在決定報名西文課前,壓根兒沒學過半句西文,平常也沒看西文影集的習慣。第一天上課時,很天真地以為大家都跟我一樣是「零」程度的初學者,沒想到當老師第一句用西文「Hola balabala….」(我猜應該是在問今天好嗎),同學們居然都聽得懂,馬上用西文回答。
我驚嚇說這不是才剛第一堂課嗎?通常第一堂課應該是教發音,怎麼同學們都已經會講西文了!
大馬人都是語言強者:內建至少四種語言(馬來語、華語、英語、客家或廣東話),有些甚至還會講潮州話、福建話,語言能力真的是很強,而且學新語言也一樣很快!再度被大馬人的「多國語言切換自如」的技能嚇到。
一輪自我介紹後發現有兩位馬來同胞,一位印度同胞,四位華人。只有我是外國人,程度好的馬來同胞,他老公是西班牙人,另一位華人妹妹是翻譯,很會講的印度同胞,說她從小到大都看西文影集。這明明是初級班,怎麼大家都好像學了很久了?
大家都知道西文有個很難發的[r] 捲舌音吧?那個音要不斷練習,才能完美的發出。網路上也有很多人專門在教怎麼發這個音,而從小自認是「鸚哥」(鸚鵡的台語),很會模仿聲音的我,居然在這個音「慘遭滑鐵盧」,練習了好幾次,就是發不出來R音。很丟臉的是,老師又很喜歡指定我念課文,都覺得很對不起班上同學,很虐待他們的耳朵。但是我的印度同學,真的是發音達人,把各種捲舌音發的栩栩如生,他唸課文時,發音真的很到位,我可以瞬間想像人已在西班牙了…….
後來朋友跟我說,因為印度話裡面本來就很多捲舌音,所以這對他們來說,一點都不難。大馬朋友真的是有各種學語言的優勢啊!
在這裡學了兩個多月後,感覺老師是剛好嫁來這裡,會講西文,比較不是專門教西文的。後來疫情只能轉成線上課,早上10點的課很多學生起不來,剩下我跟另外兩位程度好的同學上線,老師看人數少也沒心思教,有時教了一兩頁,就要我們自己對話,他在旁邊聽。能練習對話很好,只是我學不到兩個月,能運用的單字有限,也不會時態,對話起來很乾。種種原因上了一期後打算換另外一間試試。
後來我找到另一間口碑好,而且是「只教西文」的語言中心。學費確實不便宜,而且要從頭開始上,等於之前兩個月白學了,但我想就試試看吧!沒想到真的是換對了,這裡老師都是專門學校出身,解釋得很清楚,進度也掌握得很好(終於換對了!)
目前是我在這學西文的第4個月,西文真的很有趣,我們的教材是全西文的,聽說這是西班牙當地語言學校在用的「Aula」教材,這教材的特色就是……全西文,書裡沒附上半句英文對照。
而西文老師說他的英文不好(事實上真的不好),當她試著以「英文」解釋西文時,班上同學有時都聽不太懂,我覺得比聽懂印度同胞的口音還有挑戰性。
上了幾堂後,很快地發現西方教育和東方教育的差別:
- 背單字不是很重要:
老師很常讓我們唸文章,遇到不懂的單字,比較不像台灣老師直接解釋意思,而是請你做實作題,看更多的句子,引導你自己學起來。例如西文的捲髮是pero rizado,學這個單字時,教材上會有很多人的髮型,每個髮型搭配形容的單字,讓你一直看圖,找到共同點都是頭髮捲的人,自然你就把rizado這個單字背起來了
2.不要怕說錯:
大馬的上課風格比較偏歐美,老師跟學生互動比較多,學生只要有問題,就會毫不猶豫地發問,即使打斷老師、講錯或念錯,也絲毫不怕丟臉。剛開始上課時,我還不習慣,但班上同學第一天就好踴躍發言,突然覺得我太安靜了、老師會不會以為我是個害羞的人?(其實我是很愛講話的啊…)。
回想起來,以前在台灣上課時,或許是華人的儒家思想影響,我們習慣要「尊師重道」,老師授課,我們聽課,很少敢打斷或害怕問問題,上課氣氛嚴肅許多,大家也很少主動發言。這樣的填鴨式的教育,是不是早已僵化了我們的思考呢?
3.注重實作:
每次上課後一定有作業,但作業都很生活化,不是只有在課堂上才能用的。例如這一堂課教「個性」、「外表」,教形容一個人高矮胖瘦,那作業就會要你用學到的單字,來介紹你的家人,學會這些後要能用在生活上。
幾堂課過後,我連同學家的狗叫什麼名字都知道,還知道他爸爸的名字、職業、他家人的興趣等等。(上一次要跟同學互相介紹家人的興趣,老師問我爸爸的名字是什麼,興趣是什麼?我愣了一下,差點脫口而出他叫祥哥,我爸連護照都沒有,更何況英文名字呢?然後就幫他取了一個Xiang,因為他名字有個祥字,老師還照著唸,我覺得好可愛)
在台灣,我們的教育總是「成績導向」,不在乎你是否真的懂了,而是要寫出「正確答案」才能評量你的「成績」。而國外,卻正好相反,死背沒有用,你得把學到的應用在生活上,真正實作、練習,自然就會用了。
雖然沒想過有一天會用「英文」學西文,偶爾當當學生的滋味真是不錯,學習語言能更了解他們的文化,跟當地人有更多的交流,所以很享受學語言的過程,也是我紓壓的一種方式。
把自己丟到不熟的環境,觀察這些文化差別,思考還能怎樣做得更好,真的很有趣。從小在台灣長大,或許一時半刻要改變也有難度,但期許自己能從「框架式」、「填鴨式教育」建成的水泥腦中脫離而出。